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博館「藍地黃虎旗」通過「國寶」審議

  • 發布日期:2016-03-11


「藍地黃虎旗」通過「國寶」審議   將登上悠遊紀念套卡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的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經文化部審議通過,將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國寶」,臺博館將與悠遊卡公司共同發行限量紀念套卡,重現歷史上三個關鍵時間點的三款「藍地黃虎旗」版本,包括之前未曾正式公開的「1895年藍地黃虎旗數位重建版」,讓更多國人認識臺灣史上珍貴的歷史文物。這也是臺灣首件登上悠遊卡的本土國寶,別具意義。

「藍地黃虎旗」為1895年甲午戰爭後,臺灣巡撫唐景崧和臺灣仕紳為反抗清廷割讓臺灣,所倡議成立的「臺灣民主國」國旗。但民主國在日軍登陸後旋即敗亡,原旗散失,已知其中一面曾被視為戰利品獻入皇宮「振天府」,但如今也下落不明。現存最接近原旗的就是典藏於臺博館的「高橋雲亭黃虎旗摹本」,是1909年臺灣總督府獲宮內省特許,委請日本畫家高橋雲亭依「振天府」原件摹繪,並且送回臺博館前身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作為重要展品。

這面旗在2012年經臺博館重新修護時,還發現是一幅「雙面旗」,一面的黃虎瞳孔圓睜,象徵「夜行虎」;另一面黃虎瞳孔半開如彎月,象徵「日間虎」。一旗兩面,一日一夜,兩虎形象不只是對應,也同時互補。旗上的缺損更如實反映1895年乙未戰役日軍奪旗過程的「歷史傷痕」,極富歷史意義,因此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寶」。

另一款歷史上經典的黃虎旗,是1953年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先生為紀念「臺灣民主國」59週年,邀請畫家林玉山根據「1909年高橋雲亭黃虎旗摹本」所重新摹繪的「林玉山版黃虎旗」,完成後也典藏於臺博館。此旗年代雖較晚,卻因為形象完整,成為坊間流傳最廣、最「深植人心」的黃虎旗版本。

除了上述兩款實體的黃虎旗外,本次悠遊卡還將首度發行一款由臺博館以數位模擬1895年「臺灣民主國」成立時,曾經飄揚在北部各地的黃虎旗「數位重建版」。從旗面的藍色彩度,到旗上的黃虎形象,皆經過有所本的比對考證,是目前最貼近原始黃虎旗誕生時的版本。





新聞幕後:黃虎旗「重考成功」

六年努力終獲「國寶」認證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此次經文化部審議通過指定為「國寶」,背後其實有段曲折的過程。

藍地黃虎旗與「康熙臺灣輿圖」、「鄭成功畫像」向來被臺博館視為「鎮館三寶」,2010年臺博館將這三件文物提報申請為「國寶」,但最後僅「康熙臺灣輿圖」、「鄭成功畫像」達陣,「藍地黃虎旗」則被「保留再審議」,原因是這幅黃虎旗並非1895年臺灣民主國旗的原件,同時這幅旗的來歷,與原旗的關係也未能完全釐清。

2012年臺博館重新修護藍地黃虎旗,除了發現這幅旗是一幅帶著日、夜雙虎,同時兩隻老虎形象並不一樣的「雙面旗」。歷經1年3個月的修護與考證,也釐清了這面藍地黃虎旗的身世與家系。臺博館表示,這幅旗的「母本」,應是1895年乙未戰役期間懸於基隆砲臺,後被日軍獻至皇宮的「基隆旗」。1909年,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臺博館前身)開館第二年,獲宮內省允許,委請日本畫家高橋雲亭(1872-1949)依「振天府」所藏原旗,即前述之「基隆旗」,摹繪一幅黃虎旗,完成後送回臺灣作為博物館重要展示品,從此這幅旗(「高橋雲亭摹本」)就成為黃虎旗最原始也最權威的版本。

遺憾的是,這幅「高橋雲亭黃虎旗摹本」旗面也並不完整,不但虎身後半大面積缺損,虎尾還綴補一塊不協調的「補丁」。因此,在多數歷史教科書與文獻中,所採用的黃虎旗反而是1953年畫家林玉山根據「1909年高橋雲亭版黃虎旗」所重新繪製的「林玉山版黃虎旗」。

但臺博館經由考證發現,「高橋雲亭版黃虎旗」的缺損,原來不是因為年久而破損,而是在1909年摹繪時,繪者(高橋雲亭)刻意「忠於原作」,將原旗上缺損處完全照樣複製。這也說明藏於日本之原旗當時已有缺損,推論就是在1895年日軍攻佔基隆的戰事過程中造成的「歷史性傷痕」。

經過長期的修護、發現與考証,臺博館的「1909年高橋雲亭版黃虎旗」身世終於得到釐清。在目前歷史上已知的三幅「藍地黃虎旗」原旗都下落不明,再現機率渺茫的情況下,「高橋雲亭版黃虎旗」是唯一現存年代最久且最接近原旗形象的藍地黃虎旗。雖非1895年「臺灣民主國」建立當時所使用的原旗,但仍極具歷史意義與價值。因此,在經過漫長6年之後「捲土重來」,終於經文化部古物審議委員會通過審議指定為「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