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起,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將每年的5月18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並從1992年起開始每年訂出特定的主題,結合全世界博物館的力量,鼓勵民眾參觀、認識並親近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特別配合辦理2013年主題特展,呼應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精選簡介超過國內100所博物館、美術館、地方文化館、古蹟園區...
本展以地、動、植三大主題的細部攝影影像為主,透過光學和電子顯微鏡等科學儀器揭露大自然精巧的設計,如植物花粉、鳥類的羽毛、礦石的結晶等,這些看起來美麗奇幻的構造不但提供生物獨特的生存功能,同時也有著單純的美感,猶如天然的工藝藝術,觀眾可由此展一窺自然的奧妙,更可增進對博物館研究及自然史的興趣,更期待博物館的研究與典藏...
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之臺灣百年國寶文物木乃伊「柯象」,自本(101)年12月18起於臺博館展出至102年4月21日止。該件被稱為「柯象」的木乃伊,是臺灣現存最早、歷史最久的木乃伊,依據文獻記載,約出現在西元1878(清光緒4)年,距今已逾130年,其為當年雲林縣大埤鄉當地一位民間信仰者柯象,死後屍體被加工...
黃虎旗為見證臺灣歷史關鍵年代的巨幅彩繪旗幟,與「康熙臺灣輿圖」、「鄭成功畫像」並列為為臺博館藏三大鎮館重要藏品,去(100)年完成修護作業,驚訝的發現埋藏在厚重覆背紙超過三十餘年的背面,竟有另一隻樣貌略有不同的老虎,原來黃虎旗居然是雙面的!該展即根據所有修復過程中蒐集之資訊,對外公開重新還原黃虎旗的真貌,以增進社會...
地球身上出現各種症狀:「海水酸化」、「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乾旱」、「水災」、「熱浪」、「寒害」…,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和生物們都一起受到地球生病的影響。麗堤亞所居住的海島因為海平面上升,讓家園漸漸淹沒;早來的大雨讓亞朗家的收成不能隨著固定的雨季收成;氣溫的上升讓瘧蚊的分布區域擴展到尼克居住的山區,也讓荷蘭的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