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博館「新港文書」、「臺灣民主國文獻」獲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認證

  • 發布日期:2018-04-20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日前發布臺灣首屆世界記憶國家名錄9項文獻資產,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新港文書」、「臺灣民主國文獻」均獲認證。臺博館未來將持續爭取保存維護、展藏設備及數位化利用等補助計畫,典藏與推廣臺灣獨特的記憶與文獻資產。



「新港文書」主要包括18-19世紀初南部平埔族群原漢土地交易契約文書、原住民內部教育「習字帖」及購物清單,以漢語、羅馬拼音文字並列為基本形式,並與西拉雅族新港社關係密切,於1920年代即已入藏博物館。臺灣大學1930年代所蒐集的另一批「新港文書」與此屬同一文化歷史脈絡。此批文獻反映原漢土地轉換及新港社人的適應策略,並顯示貨幣、市場觀念已深入社民生活,記錄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生活型態與社會特性轉換的過程,並提供一項以臺灣原住民觀點出發的臺灣早期文化歷史記憶系統。



發生於1895年的「臺灣民主國」與乙未戰役歷時雖短,卻是臺灣史甚至東亞史上重要的歷史轉折。目前臺博館收藏的相關文物與文獻,形式不一,包括告示、旗幟、照片、票券、地圖等,且來源各異,有的來自軍隊的戰利品、有的則是由個人所捐贈。但多數是直接涉及這段歷史,或曾經當時人所使用過的物件「原件」,而其中又有部份的文物(文獻),如黃虎旗、黑旗軍旗,臺灣民主國與日軍的告示,以及日軍作戰地圖等,都堪稱為世界絕無僅有的「孤本」,故不論就物件的真實性、獨特性、時代性、稀有性與整體保存的完整性而言,本批文獻遺產都可稱齊備。不僅是重要歷史事件之珍貴史證文物。亦象徵當時臺灣抗割讓、政治主體性萌芽之政治發展與特殊歷史意義,就臺灣歷史發展的記憶而言獨具特殊性。



世界記憶計畫(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92年啟動關於文獻遺產的保存發展計畫。其認為文獻遺產描繪出人類社會的思想、發現及成就之演變,是過去留給目前及未來國際社會的世界文化遺產,透過登錄文獻遺產之國際名錄、區域名錄及國家名錄之國際行動,喚起國家、政府、社區和個人,對於文獻遺產能更加重視、保護、利用與傳播。文資局為響應世界記憶計畫,於2017年舉辦首屆「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徵選計畫,經層層關卡選出9項登錄「2018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這些文獻資產涵蓋1721年至2015年臺灣之政治、社會、經濟、宗教、教育、原住民族、婦權運動等等發展變遷之重要文獻檔案,具體紀錄了臺灣獨特的多元文化形成的過程,獨一無二而不可取代。4月30日前,可至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參觀《2018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特展》。


■相關影片


2018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記者會影片


【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新港文書


【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臺灣民主國文獻


 


■文資局展覽訊息


展覽名稱:2018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特展


展覽期間:201841日至2018430 (10:00-17:00)


展覽地點: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衡道堂多功能空間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