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南門館_原始

臺灣總督府於1897年規定鴉片專賣,1899年建造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為製造及試驗樟腦、鴉片等兩大專賣品的重要生產基地,1901年改名南門工場,1931年改名為臺北南門工場,是日本時代臺灣唯一的公營樟腦加工廠。戰後於1952年改稱臺灣省樟腦煉製廠、1956年改名為臺灣省樟腦廠,1967年開放民營後停工廢廠,1974年起陸續處分廠區土地,東側撥交中央銀行、北側撥交財政部、南側撥交臺開信託等單位興建大樓。

現僅存樟腦倉庫(以下稱紅樓)、物品倉庫(以下稱小白宮)、四百石貯水槽及一段工廠紅磚圍牆,因由財政部做為辦公空間而保存,面積縮減至今日規模,不及原廠區八分之一。

1998年南門工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2006年由國有財產局撥交臺灣博物館,納入首都博物館群系統計畫,修復古蹟再利用為展示館,並新建一棟典藏庫房暨行政大樓,以及包含在庭園景觀內的戶外廁所。古蹟修復及新建大樓由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規劃設計、東盟營造有限公司承造;展示規劃設計由陳順惠建築師事務所與空間種子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負責;附屬廁所及景觀設計由寬和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佳恩營造施工。

紅樓建於1914年,由總督府技師土生瑾作設計,為兩層樓紅磚混合鋼筋混凝土構造,前方有單斜鐵骨造屋架荷造場。紅磚外牆上飾水平白色飾帶,具有「辰野式」風格特色。小白宮由總督府技師野村一郎設計,為臺灣少見明治時代石造建築,外觀灰白,牆面由外層38cm厚唭哩岸石與內層11.5cm厚紅磚組成,其中唭哩岸石來自被拆除的清代臺北府城城牆,屬於木山層石英砂岩,產於臺北盆地之士林唭哩岸、大直與北勢湖一帶。

四百石貯水槽興建於1929年,為因應廠區兩度發生火災興建的消防水池,與小白宮之間曾有祭祀久須乃木大神、開拓三神、大山祇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久須乃木神社。池水來自工廠製程中產生的冷卻廢水,平時亦提供環境清掃與灌溉花木。槽壁為紅磚構造,槽底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因其容量為400石(約72立方公尺)而得其名,戰後移作飼魚水池之用,深度達120公分,由景觀建築師於水面下約60公分處加設一不銹鋼格柵平臺,再置園區整地工程挖出鵝卵石,控制池水深度約50公分,並以消防栓造型的噴水頭,紀念其曾經作為消防設施的歷史。

修復後紅樓做為接待、展示服務空間,紅樓一樓北側辦理紀念南門工場歷史與樟腦產業的常設展廳、二樓為臺灣產業史的特展廳;荷造場做為入口休憩及委外餐飲商店;小白宮做為多功能展演空間;新建典藏庫房行政大樓一樓西側三分之二區域則做為親子展覽、公共服務與會議之用。園區內全區在整體裝修設計中充分考量古蹟風貌,並將古蹟修復過程中保留之遺構、材料、工法與現地展示點,因地制宜地融入各空間之裝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