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計畫
102年正式開園之南門館,於開園之初即設定為臺博館環境教育的核心場域,期望能「呈現臺灣重要產業發展與生態間的關係」,除了在地的樟腦產業發展史即為過往自然資源利用的鮮活案例;另也藉由「新農有機樂玩活」特展,延伸發展全方位的食農教育計畫,希望讓民眾了解保育農田生態環境的關聯、到「田裡有腳印」市集進行生活實踐,訴求讓農業生產與野生動物共存共榮、更進一步與學校合作,發展「小小神農市」食農計劃,進行教育扎根,逐步帶領學童親近農田生態環境,了解人與土地的關係。
102年正式開園之南門館,於開園之初即設定為臺博館環境教育的核心場域,期望能「呈現臺灣重要產業發展與生態間的關係」,除了在地的樟腦產業發展史即為過往自然資源利用的鮮活案例;另也藉由「新農有機樂玩活」特展,延伸發展全方位的食農教育計畫,希望讓民眾了解保育農田生態環境的關聯、到「田裡有腳印」市集進行生活實踐,訴求讓農業生產與野生動物共存共榮、更進一步與學校合作,發展「小小神農市」食農計劃,進行教育扎根,逐步帶領學童親近農田生態環境,了解人與土地的關係。
103年12月起,臺博館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林務局合作,每周六於南門館舉辦「田裡有腳印」市集,以「生態永續」與「綠色保育」為主軸,邀請使用友善環境耕作方式之農友展售農產品,此為臺灣第一個訴求讓農業生產與野生動物共存共榮的市集,也是臺博館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的一項創新作為。開辦市集推廣至今,吸引更多農友投入友善耕作行列,間接使全臺綠色保育耕作面積達到229公頃,較開市前提升76.1%,保育物種多達39種。切合104年在ICOM-NATHIST年會所簽署的「臺北宣言」-自然史博物館應以具體的行動保育野生動植物與自然棲地的精神。
田裡有腳印市集綠保農友奉行有機耕作,秉持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原則,用最天然的方法生養作物,這些「綠保田」不僅生意盎然,許多保育類動物也活躍其中。然而,有機耕作成本高、產量有限,不若傳統耕作可壓低成本、大量生產,故需大眾支持,方能使其永續經營,達到經濟與生態雙贏的局面。
臺博館邀請消費者光臨市集,直接與農友對話,傳達友善環境農耕法與保育珍稀野生動物的核心概念,讓消費者了解農田裡除了人類,如果也能有其他生物的足跡,才是健康的農田生態。鼓勵市民以行動支持綠色保育,藉由買米、買菜、買茶作保育,以購買力量引導更多農友改採友善農法,創造綠色消費新風潮,也讓自然生態進而獲益。
水雉 / 翡翠樹蛙 / 食蟹? / 黃棠鳳蝶 / 八色鳥 / 烏頭翁 / 穿山甲 / 朱驪 / 白鼻心 / 環頸雉 / 大田鱉 / 黃嘴角鴞 / 大冠鷲 / 臺北赤蛙 / 諸羅樹蛙 / 山羌 / 臺灣藍鵲 / 鳳頭蒼鷹 / 臺東間爬岩鰍 / 石虎 / 彩鷸 / 臺灣白魚 / 領角鴞 / 埔里中華爬岩鰍 / 紫斑蝶 / 紅尾伯勞 / 黑鳶 / 橙瓢蟲 / 長腳蜘蛛/ 松雀鷹 / 黑翅鳶 / 鵂鶹 / 紅嘴黑鵯 / 熊鷹 / 雨傘節 / 繡眼畫眉/ 藍腹鷴 / 眼鏡蛇 / 董雞